“科学伙伴手拉手——STEM云进山区(三) ”——感动、希望与梦想

  “能有此次机会加入“2015科学伙伴计划——STEM云进山区”志愿者教师队伍,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最大的挑战,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STEM课程,通过简单的培训以及对课程的揣摩,努力感受STEM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背负着巨大的使命感踏上了“贵州·遵义”之行。”

——杨静雯


水葫市中学——感动

  我的第一堂STEM课程是在赤水葫市中学开展的,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孩子,在42人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得有些拥挤,但整洁的教室、认真的表情、渴望的眼神感染了我。原本紧张的我,在孩子们的热情回应下,我变得没那么拘束了,课堂气氛也是越来越轻松愉快起来,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能让他们掌握STEM课程的思维方式,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我们此次支教肩负的重任,通过短短的一堂课,有一组的孩子居然能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初步掌握STEM课程的八大步骤时,我被感动了,被孩子们的热情感动了,被孩子们投入感动了,更是被孩子们的接受感动了……

640.jpg


水市第七中学——希望

  支教的第二堂课,在赤水市第七中学,上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孩子们,一张张可爱懵懂的脸,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在STEM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会有些难度,我将知识点讲得更简单易懂些,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进来,从他们认真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他们在努力地汲取知识,能感受他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实验项目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希望。

640.jpg

  

  本次支教活动,让我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教”也是“学”,教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STEM课程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上,也能用STEM课程的思维模式去引导我的孩子们,让更多的孩子能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结果”。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也感谢陪伴我引导我与我一起分析课程的队友们,有你们的不断引导与鼓励,才能让最不自信最缺乏专业知识的我,顺利圆满地完成我的使命。


作者:华师大附属杨行中学

杨静雯老师




640.jpg 

  远隔千里来到赤水,我们为贵州赤水的孩子们带来了stem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stem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研究模式。对于我这名十几年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老师而言,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不过好在上海STEM云中心和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精心编纂的STEM课程层次分明调理清晰,既有刚刚翻译而来的前沿理论,又有逐条细化量化的执行细则,还有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堂实践活动。虽然我接触这个课程很短,但是很容易把握课程的精髓厘清授课的环节以及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课前了解到了这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平时都住在学校宿舍,网络报纸电视手机等媒体只有有限的接触,因此原本课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工程的示例很多人都完全没有印象,甚至很多孩子到了初二还没用过微波炉没吃过巧克力。为了达到预期授课效果,我适当的增加了30多个小视频实例,例如从摇晃鸡的身体时鸡的头部能够始终保持平衡这一生物学现象到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无人机航拍镜头稳定控制系统,让孩子们体会stem的八个步骤和真正的科学研究是怎么一回事。我挑选了些滑稽可笑实验失败的反例视频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stem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经过课堂实践,我的这项改动成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惊叹与欢笑之余他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40.jpg



  等到了教室,观察到教室的布置,3面墙都是黑板,可以看出他们平时使用的是“杜郎口”教学方法,学生的表达意愿与能力都会很强。因此我在实验过程中也顺势采用了科技小先生的教学方法,挑选了几个学生承包了部分教师的角色。果然,几个小先生熟门熟路地完成了赋予他们的任务,即便下课铃响起,他们也毫无松懈之意。

  虽然每所学校仅仅是点到而已的2堂课,但我们已经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教会了他们合适的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山之中必将涌现出科技创新人才,为革命老区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行知实验中学

陈岭老师


相关新闻推荐